首页 > 资讯列表 > 资讯详情
IVD企业董事长:我觉得居家检测是个伪命题
分类: 学术交流>
|
2025-05-08
|
8次阅读
|
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DhxkQctrakV0Xm87nzmw4A

简介:上海八通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归国学者。医生,肿瘤研究方向,毒品检测专家,快诊行业老兵。

我长期在美国和加拿大生活。早些年在那边看病,有保险的话,感觉全民医保挺好,家庭医生、医院都高大上。

现在中国医疗也发展起来了,社区医院在普惠医疗、普及率方面,比国外强多了。中国尖端医疗可能不如国外,但看病的方便程度和基层普及程度,比如社区医院就在家门口对面,这些方面国外比不了。

美国家庭医生的地方,啥都没有,就一个office,破得很。中国社区医疗条件相对就好很多。

有一年我脚上脚气感染,淋巴管肿了。我是学医的,在国内做到主治医生了,去美国找家庭医生看,他说要检查,病毒感染、过敏、细菌感染排前三位。我说要是病毒感染,早出问题了。美国的SOP,感染先排病毒,因为他们环境相对干净,但这种情况明显是脚气感染,国内刚上大学的医学生都知道,美国医生却看不出来。

我一个同学得肝炎,黄疸都出来了,在美国医院看,医生说是肝炎,美国肝炎少,他们把肝炎当性病治疗,同学气得不行,后来回国才治好。肝炎可以通过性传播,美国教科书就把肝炎放在性病里,医生也不太会治肝炎。

居家检测方面,早孕测试有需求,想怀孕或不想怀孕的人都想在家测一下,简单快捷。糖尿病患者也需居家测血糖,一天测四五次,不可能老往医院跑。还有性病检测,如艾滋、梅毒,在家测能保护隐私。但其他方面好像需求不大。

可能因为新冠疫情期间被误导了,医院不让人出去检测,让在家测抗原,但抗原准确性不如核酸检测,又不被认可,所以居家检测有些被误导。

像流感,一年流行一次,没必要在家测,直接去社区医院测核酸就行。居家检测完,有问题还是得去医院。

我们之前想过做农残、牛奶添加剂、转基因食品检测,还有区分牛肉、羊肉、猪肉的检测,但这些面临成本问题。比如一罐牛奶几十块,测一次也几十块,吃火锅花几百块,测一次几百块,本末倒置。

所以居家检测个人消费产品很少,目前看不到几个,我觉得是个伪命题,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市场到底在哪?

总结下来:

检测需求有限:除了早孕检测有明确的居家检测需求外,其他疾病检测需求并不明显。如糖尿病患者虽需频繁检测血糖,但去医院检测并不现实,居家检测是必要选择;而对于性病等疾病,患者可能因隐私问题倾向于居家检测,但这类情况相对较少。

检测频率较低:像流感等疾病,一年仅流行一次,人们无需频繁居家检测,且不同类型的流感在治疗手段上的差异也未被充分强调,使得居家检测的必要性降低。

准确性与权威性不足:以新冠抗原检测为例,其准确性不如核酸检测,且居家检测结果往往不被官方认可,导致人们对其信任度不高,还是需要依赖医院等专业机构的检测结果。

市场现状

产品种类有限:目前市场上真正适合个人居家使用的体外诊断产品较少,除了早孕试纸等少数几种常见产品外,其他检测产品的使用场景和需求都不够明确。

成本与性价比问题:一些检测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如农残检测、转基因食品检测等,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检测产品的成本可能高于购买被检测物品的成本,使得人们在使用时会权衡成本与收益,从而限制了居家检测产品的普及。

医疗体系对比与居家检测关联

中外医疗体系差异:美国和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制度虽有其优势,但医疗资源相对分散,一些小型诊所设备简陋,诊疗水平参差不齐。而中国的社区医疗体系近年来发展迅速,社区医院分布广泛,能够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常的医疗检测需求,降低了居家检测的紧迫性。

医生诊疗水平差异:在美国,部分医生由于对某些疾病的认知和诊疗经验有限,可能会出现误诊或治疗不当的情况。但在中国,医疗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较为丰富,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也使得人们在面对疾病时更倾向于依赖专业医生的判断,而不是依赖居家检测产品来自行诊断。

因此,居家检测目前是一个伪命题,其市场前景和实际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