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资讯详情
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鉴别
分类: 学术科普>
|
2024-05-28
|
293次阅读
|
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xUsXX-ppjSug2ZZ6gMAhxA

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鉴别

  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遗传性上十分接近,DNA序列存在70%的同源性。

  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鉴别,主要体现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脑膜炎奈瑟菌常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淋病奈瑟菌感染主要见于性传播疾病。

01

临床症状


  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人体后通常会出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经飞沫传播的方式侵入鼻咽部,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当病菌进入血液后,就可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恶心、出血性皮疹等症状。当细菌进入中枢神经后,就可以侵犯脑脊髓膜,引起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图片

  淋病奈瑟菌主要引起淋病,通过性接触传播,患者主要表现为生殖器部位不适,如尿痛、尿频、尿道流脓等。



02

图片

生物学特性

图片




脑膜炎奈瑟菌


1)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阴性球菌,直径为0.6-0.8um,无芽孢,无鞭毛,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双排列,两个凹面相对。在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单个或成双排列。培养后常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电镜下观察新分离的有毒菌株有微荚膜和菌毛。

图片




2)培养特性

脑膜炎奈瑟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力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低于30℃则不生长),最适pH为7.4-7.6。初次分离培养时,还需提供5%-10%的CO2。一般培养48h后,形成直径1.0-1.5mm的无色、圆形、隆起、光滑、透明或半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血清肉汤中呈混浊生长。因易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如不及时转种常死亡。 

3)生化反应 

  大多数菌株可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淋病奈瑟菌




1)形态与染色

淋病奈瑟菌的形态与脑膜炎奈瑟菌很相似。在脓汁标本中,此菌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于细胞外。呈卵圆形或豆形,菌体长0.6~0.8µm,宽约0.5µm。常成对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陷,像两粒豆子对在一起。无鞭毛,不形成芽孢。

  淋病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染色时,菌体呈蓝色。用Pappehheim Saathof染色时,菌体呈红色,背景为天蓝色,十分清晰。

图片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须在含有血液、血清或多种氨基酸和无机盐类物质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国内常用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EPV琼脂等培养基。初次分离时,须置5%-10%CO2条件下才能生长。

3)生化反应 

  可发酵葡萄糖、产酸,但不酵解麦芽糖(常借此与脑膜炎奈瑟菌相鉴别)。氧化酶和触酶试验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