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病管理需求明确
血糖监测:根据京东健康数据揭示了动态血糖仪CGM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其销量增速在2021年至2024年间一直保持在22%以上,其中2024年更是达到了44%,远超指尖血糖监测仪BGM。随着其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7%稳步攀升至2024年的近25%,CGM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5亿元人民币,这表明CGM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和普及率正在持续提升。这种增长趋势预示着CGM正在逐步取代传统BGM,成为血糖监测的新常态。
图来源 京东健康
血脂/血尿酸等慢性指标:老龄化加剧相关疾病,居家检测可提供便捷的长期健康管理。
血脂检测:2023年市场规模约40-50亿人民币,随着心血管疾病筛查普及,增速超过全球(约10-12%)。
尿酸检测:市场规模约20-30亿人民币,增速达15%以上,因高尿酸血症患者超1.8亿(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居家检测需求激增。
2、隐私敏感领域潜力大
性病检测:因社会污名化,居家自检可避免就医尴尬,满足隐私需求。
例如性传播疾病(HIV、HPV)消费者一般都比较焦虑,在平台容易获取到相关的信息,比如小红书相关检测的种草和分享,年轻人对网购的接受度高,且平台产品更加多样化且丰富,购买渠道畅通,更愿意居家检测,所以最近几年电商销售数据呈现持续增长。
3、生殖与生育健康增长速度快
产品类型:HPV检测、阴道微生态分析、备孕相关激素检测(如促卵泡激素)
服务模式:除了网上购买检测试纸自测外,还有以美团买药为代表的企业推出的居家自采样快检服务,提供专业实验室隐私化检测结果。
消费性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在居家检测领域的项目种类日益丰富,覆盖健康风险评估、母婴健康管理、个性化健康管理、传染病与免疫检测、遗传特征分析等多个维度。
从单一疾病筛查向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延伸,覆盖“预防-诊断-干预”全链条。
5、技术赋能未来场景
AI+医疗:通过AI解读检测结果(如结合症状和检测数据),通过部署的知识库,提供一些健康建议,降低专业门槛,增强可信度。
物联网与数据互通:结果上传云端,对接医院或药房,形成“检测-分析-治疗”闭环。
6、医疗资源不足的补充
分级诊疗推动:居家自检可缓解基层医疗压力,尤其适用于轻症筛查(如呼吸道疾病,京东健康仅呼吸道病毒12联检这一项服务,已经售出近50万单,最近和各大等级医院合作,缩短了诊断周期,能有效帮助到不方便出门有基础病的患者,特别是老人或小孩,可尽量避免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院场所投放:方便患者购买,合理耗材收费,降低耗材占比,节约科室成本,分担DRG超出,避免医保罚款!
7、治未病与健康意识提升
消费升级:健康意识提升,主动监测需求增加。
1、技术以及后续服务局限性
操作复杂:需扎针采血、滴血、等待反应时间,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我们
不能用专业人士的思维来要求消费者执行同样的操作,如果试图通过教育客户来执行结果的准确性,适得其反.
准确性不足:检测项目易受操作误差影响,结果波动大,重复率低,导致用户信任度差、体验差、依从性差。
结果解读困难:缺乏专业指导(如尿酸值波动是否需用药),易引发焦虑或误判。
缺乏后续服务:例如检测出病原体(如呼吸道病毒)后,无特效药或治疗方案,实用性受限!
数据管理薄弱:多数设备无数据同步功能,难以长期追踪趋势并进行结果分析和风险预警。
数据孤岛:居家检测结果与医院系统对接不畅,医生难以纳入诊疗决策。
2、用户认知与行为习惯
依赖医院权威:民众普遍认为“医院检测更准”,对自检结果存疑,尤其是老年人。
操作复杂度高:非医疗专业人员易因操作失误导致结果偏差,加剧焦虑。
3、产品难以出圈
在有限的市场里,同品类产品竞争激烈,而大公司建立的品牌护城河早已在消费群体里建立并形成粘性,而小品牌如何突破值得研究。尤其是消费医疗必然是品牌之路,而不是传统医疗点对点的爆破模式,效率低下,而消费医疗需要干的事情,就是需要在前端建立品牌影响力,然后建立信任前置,保持和用户良好的的互动关系!
做消费医疗,流量又太贵,咋办?这个值得深思。
4、监管与质量风险
产品良莠不齐:自测设备缺乏统一标准,质量问题难追溯,可能误导用户。
结果互认困难:医院不认可居家检测数据,导致重复检查,降低用户动力。
5、支付和成本问题
医保覆盖不足:自检费用需自付,性价比低(如医院检查更全面且可报销)。
设备成本高昂:高精度仪器难以普及家庭,仪器+试纸套装价格偏贵,而重复购买试纸成本影响长期使用意愿,公共场所投放需解决维护成本。
6、伦理与安全风险
误诊与滥用:用户自行用药(如抗生素)可能延误病情或引发耐药性。
数据隐私隐患:检测结果上传云端可能泄露个人健康信息。
技术优化与整合:开发“傻瓜式”设备(如唾液&尿液检测),降低操作门槛;结合AI提供个性化解读与建议。
聚焦高价值场景:优先发展慢病管理(血糖、尿酸)和隐私敏感检测(性病),避免盲目扩展非必要项目,将传统项目创新,从产品外观、操作流程、结果解读等进行革新,老项目也能开出花来。
多指标联检:开发可同时检测多指标的集成设备,和某种疾病是强相关性,起到
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被认为是家庭检测的“革命性突破”,将推动癌症早筛和复杂传染病检测的普及。
智能穿戴设备:利用生物传感器与微流控技术,将监测身体的指标穿在身上,动态多指标长时跟踪并记录,最终建立数字化健康体。
AI辅助诊断:开发无需专业操作的“一体化”检测设备(如基于智能手机的比色分析),降低使用成本,通过算法校准环境干扰和建立软件质控体系,提升准确性。
创新检测项目:创新永远不会过时,将实验的检测项目通过创新手段带到家庭环境中使用。
数据管理平台:开发云端健康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趋势报告并对接医生端。
更多的技术创新在于产品细节,把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和使用的应用场景来设计产品。对于生产商而言,过去是工厂决定生产什么,而现在是用户需求决定厂商该做什么。
纳入医保:推动居家检测纳入医保,建立质量认证体系;促进医院与自检数据互认,形成分级诊疗链条。
标准化认证:加强家用自测设备认证,逐步形成家用自测体系监管。
健康科普:通过医学科普提升公众认知,培养定期自检习惯;利用社区推广试用,增强信任感。
全链条闭环服务:运营平台将居家检测与在线问诊、药品配送结合,构建“检测-诊疗-用药”全链条服务。
社交媒体与内容营销模式;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和用户教育,抢占消费者心智。
需长期投入内容创作,结合KOL和用户故事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