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资讯详情
世界预防中风日 | 防“风”于未然
|
2024-05-24
|
1390次阅读
|
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j8So4rZWTgpI6mAzE0wnNw

每年的5月25日,世界预防中风日。目的是加强人们关注中风及相关问题,预防中风。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风的类型及影响,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防“风”于未然。


卒中又称“中风”,我国传统中医认为,人得到“邪风”便会导致突然失去局部感觉和行动能力。在《伤寒论》中,中风是太阳病的分类之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5%~90%,被称为“脑梗塞”或“脑血栓形成”[2],而出血性脑卒中占10%~25%通常被称为“脑出血”或“脑溢血”[3]

脑卒中可能由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因素导致脑血管受损,产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的疾病。寒冷季节疾病发病率更高,且发病高峰通常出现在临近中午的时间段。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高的特性,是中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



“BE FAST口诀”:

"B" --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脑卒中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较复杂,但血清中一些因子水平变化可为早期预测及评估提供参考[4, 5]。研究表明,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血清中多种生物标志物会出现不同的变化。理想的血清神经元生物标志物应在损伤后早期升高,易于穿过脑血屏障(小到中等分子量分子),并在外周血中具有合理的稳定性以供检测。脑损伤引发神经组织的级联病理生理变化,可导致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广泛影响,包括星形细胞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B - 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神经元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等))[6-8]。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是S100β和NSE两个指标,血清S100β水平具有最短的半衰期(T1/2),而血清生物标志物NSE水平均保持较长时间的升高。